界面新闻记者 | 马越

界面新闻编辑 | 牙韩翔

在近期中国行的第一站,苹果公司CEO蒂姆·库克(Tim Cook)出现在了上海THE MONSTERS十周年巡展上。

“我应该把它挂在身上?”他笑着把一只戴着眼镜、手拿最新款iPhone 17的LABUBU放在腰间比划——这是LABUBU的艺术家龙家升刚送给他的定制款玩偶。

LABUBU的艺术家龙家升送给苹果公司CEO库克定制玩偶 图片来源:泡泡玛特
从左至右:龙家升、库克、王宁 图片来源:泡泡玛特

很快,这家科技巨头CEO在10月13日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、龙家升站在布满LABUBU的展厅里的合照登上了全球社交媒体。在媒体镜头前,库克直言“LABUBU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,影响非常大”。毫无疑问,他的出现再次给泡泡玛特和LABUBU制造了话题。

过去一年,LABUBU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代表潮流的文化符号,也成为引起疯狂的商业密码。界面新闻获悉,THE MONSTERS十周年巡展未来还会陆续到包括北京、中国台北、中国香港、东京、巴黎、纽约等多个城市巡展。这也展示出泡泡玛特进一步将LABUBU全球化的野心。

而这个上海THE MONSTERS十周年展览也颇具艺术氛围。它不同于过去潮玩展只有手办和打卡拍照的场景,这个展览还展出了许多龙家升原版的画稿,以及彩色喷绘版画。

界面新闻在展览现场观察到,这里似乎能找到不少艺术家举办个人展览的影子。例如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习惯于展出自己所创作的小女孩手稿。而KAWS和村上隆则喜欢把色彩鲜艳的版画依次排开或是设置大型塑像——龙家升也为LABUBU制作了一尊,放置在展览入口。

如同村上隆的太阳花元素被印在LV的手袋上那样,LABUBU在诞生十年之后,它迎来了第一个奢侈品联名。

就与库克见面之前,龙家升还在上海参加了Moynat的晚宴。这个LVMH集团旗下奢侈品牌与LABUBU合作的产品也正式发售——印着LABUBU的Moynat包袋还出现在了梁朝伟、杨紫琼等更多明星拍摄的广告图中。早在今年9月,Lisa就已经在她的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张手拿印有LABUBU图案的Moynat品牌手袋的照片。

而LABUBU的身价也瞬间暴涨,由一个99元的搪胶毛绒公仔,变成了售价上万元的奢侈品包袋。

LABUBU与Moynat联名

而界面新闻获悉,LABUBU与Moynat的合作并非泡泡玛特主导,更多是龙家升以艺术家的身份达成的联名。

这些迹象都表明,无论是创作者龙家升还是IP运营方泡泡玛特,对LABUBU的期待不仅仅停留在盲盒玩具,而是潮流艺术符号。

THE MONSTERS十周年巡展

将LABUBU艺术时尚化,或许是维持这个潮流IP流行周期行之有效的办法。

从商业维度上来看,目前LABUBU的成功无可置疑。LABUBU的商业化路径是精准的,
从盲盒手办到限定收藏品,再到与奢侈品牌、艺术展的联名,它几乎复制了村上隆和KAWS的流量模板。

但与不同的是,LABUBU目前仍是IP层面的成功,而非艺术语言的成熟。无论是奈良美智笔下的小女孩,还是村上隆的太阳花,它们背后都有明确的社会文化语境——它们代表了日本二战后文化与精神的变化,是一个对社会心理与艺术哲学的隐喻。

而LABUBU的诞生,来自艺术家龙家升的幻想生物世界THE MONSTERS,更接近角色IP体系。LABUBU的形象是情绪、童年与怪诞的混合体,但尚未形成可延展的艺术哲学体。

LABUBU想要建立起这样的艺术话语体系,则需要实现艺术价值的积累。

村上隆的太阳花之所以能跨越艺术与商业边界,是因为他本人同时掌控了如画廊、拍卖行等艺术圈层,以及商业品牌合作和学术层面的话语权。而LABUBU也需要让不同行业的决策者看到它背后的创作思想的艺术价值,而并非只有玩具本身的稀缺性与收藏价值。

在永乐春季拍卖会中以108万元成交的LABUBU藏品 图片拍摄:界面新闻 马越

因此,在最新的十周年展览上,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呈现龙家升的创作意图,以及不同角色背后的性格属性。

无论是龙家升还是泡泡玛特都清楚,如果仅仅将LABUBU打造成一个潮玩IP,过气的风险会长期存在。

在过去几个月,LABUBU和泡泡玛特的股价就出现了波动。

泡泡玛特股价在8月26日创出339.8港元/股的历史新高后,在过去一个多月出现将近20%的回调。

界面新闻注意到,一些知名投行譬如摩根大通对泡泡玛特的态度也反复变化,9月15日的报告将其投资评级调整至“中性”,理由是短期缺乏明确催化剂,以及二手市场价格因产能激增10倍而下滑,风险回报比恶化。

但在一个月后的10月16日,该行将评级重新上调至“增持”,理由是按照预期泡泡玛特2026年市盈率20倍作交易,估值有吸引力,以及未来催化剂包括2025年三季度业绩、万圣节和圣诞节的强劲销售等。

这似乎也反映出外界对待LABUBU的情绪也在跟随新品和二手市场价格大起大落。LABUBU二手溢价泡沫被刺破,直接原因是泡泡玛特的大规模补货。

虽然LABUBU具体的补货数量难以统计,但王宁在7月曾经表态称,今年9月后,LABUBU每个月的销售可能近1000万只。而泡泡玛特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在今年8月的半年报业绩会上表示,当前最为热门的毛绒产品,现在一个月的产能是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,产能约3000万只左右。

泡泡玛特门店的“Rock the universe”、“心底密码”产品 图片拍摄:界面新闻 马越

产能和出货量的暴涨,给二手市场带来的冲击显而易见。

一个潮玩界的趋势是,二手价格除了关乎产品的热门程度,也和官方的放货量和节奏密切相关。通常新品首发时因为货量不大,二手平台转手时价格会炒高,而随着官方放货量的提升,溢价也随之下滑。

当前溢价难以长期维持原价数倍的一个原因,是当玩家群体和渠道迅速扩大时,黄牛群体用原有方式“操控价盘”的难度也加大了。当官方放货变得频繁,黄牛顶着资金和库存压力的大规模抢购的操作也会变得谨慎。

LABUBU玩家的心态也变得微妙了起来。“感觉从黄牛那儿高价买LABUBU是被割了韭菜。”沈丹对界面新闻说,她还有跟风抢购想要溢价转手的十几只LABUBU“前方高能”,“全砸在手里了”。

但若LABUBU丰富了艺术性,泡泡玛特则需要思考下一个十年对LABUBU的策略。

如果其核心IP LABUBU进一步在艺术市场获得认可,这无疑让泡泡玛特将获得极高的行业话语权,其市值逻辑将不再取决于单一销量,而是IP的长期文化影响力。但一旦LABUBU的形象被艺术化,就会与泡泡玛特面向大众的消费逻辑会出现冲突——艺术品需要稀缺性和独特性,而盲盒靠的是高频迭代、批量生产与大众参与感。

而从运营程度来说,若龙家升要想村上隆那样,维持LABUBU的艺术纯度,或许需要拒绝某些商业联名或大规模量产,那么泡泡玛特将不得不牺牲部分营收空间,以维持品牌的长期文化形象。

换句话说,LABUBU一旦成为“艺术”,其核心价值会回流到艺术家本人的体系中,泡泡玛特的影响力可能相对下降——因为艺术话语权最终属于创作者,而非运营商。

例如这次的THE MONSTERS十周年展览是由泡泡玛特与How2work联合策划。How2work是香港的艺术玩具经纪与制作公司,负责THE MONSTERS艺术玩具的制作、发行与展览事务。泡泡玛特自2018年起,与How2Work与龙家升建立合作,将THE MONSTERS引入其潮玩体系。

以目前的合作方式来看,泡泡玛特、龙家升以及How2Work有差异化的分工,比如泡泡玛特更擅长制造量产的手办、衍生品、快消品联名以及举办潮玩展;但NFT、海外艺术品拍卖及个人艺术展等领域,则仍由龙家升与How2Work主导。

泡泡玛特举办的潮玩展会 图片拍摄:界面新闻 马越

因此,从商业层面上看,LABUBU的现象级成功,其实正是这三方平衡的产物——艺术家保持作品的艺术个性和精神内核,How2Work负责维持部分艺术收藏价值;泡泡玛特则把它推向主流市场,制造出全民潮玩。

不过,随着未来泡泡玛特商业领域的扩大,它依然有可能为LABUBU扩充更多具有收藏属性的产品线。比如泡泡玛特旗下的MOLLY就有更具收藏属性的MEGA条线,售价在数千至上万元不等。而泡泡玛特此前的LABUBU也有限量MEGA产品发售,未来更丰富的产品形态、多元的运营内容还有待开发。

标价4999元,泡泡玛特门店仅做展示的LABUBU收藏玩偶 图片拍摄:界面新闻 马越

规模化盈利与艺术稀缺性之间如何平衡,并且保持长期稳定,是现在泡泡玛特和龙家升都面临的难题。

“如果一个潮流元素到处都是,那也会变得不酷了。”一位时尚行业从业者对界面新闻说。

王宁自己似乎也已经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
他曾经谈到自己对奢侈品牌LV制造“充足的稀缺”感兴趣,也对于商业和艺术产生过这样的思考,“我喜欢艺术和商业,但这两件事情是很矛盾的,因为商业追求普遍,而艺术是追求独特的,我们一直想要找一个平衡点。”